“华人旅日创业不会变难!”——专访小嶋法务行政书士事务所

【87期/本报记者鲍三国】近期,有传言称日本政府会收紧“经营管理签证”,提高申请门槛。因为500万日元(约人民币24万)的资产要求同其他国家相比是最低的,例如韩国的投资要求为3亿韩元(约人民币160万)左右。
对此,行政书士小嶋重光认为,创业启动资金方面的要求预计不会提高。首先,作为行政书士,他从入管局那里没有收到任何相关通知;其次,两年前大家还在讨论是否要降低500万日元的资金限制,因为刚毕业的年轻人通常很难拿出这么多钱,限制创业对日本的经济发展不利。
日本的“经营管理签证”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投资签证”。小嶋解释说,“经营管理签证”注重的是“经营”,公司须能持续营收,并非多出钱即可;所谓500万日元的资金证明,只是诸多要求中的一项。反之,靠国內资金补贴在日亏损,投再多钱也无法续签。
“目标”与“渠道”
小嶋重光出身于中文系,曾在“北京大学”有过短期求学经历。除了“行政书士”的身份之外,其自1988年至今,不停往返于中日两国,从事贸易相关工作。疫情期间,因为贸易无事可做,他想到曾在公司帮过很多人办理签证,遂转型做行政书士。
结合自身多年开公司以及与华人打交道的经验,小嶋认为,目前日本的经济状况很一般,只是打工赚钱不如去澳大利亚等高收入国家,多数人来日本其实是想留在这里好好生活下去。
来日本读书或工作,一定要目标明确!他说,因为外国人在日本要面对很多繁杂的手续,忽然改变方向会很麻烦;甚至,他还建议不要随便换工作,因为入管局很重视申请人的稳定性。
“资金怎么办?以后在日本怎么发展?基于目的要做的是什么?”如果是来想来日本创业,一定要想清楚自已有哪些优势,最好是在中国有商业资源和销售渠道,或是能在中日商贸间承当中介的角色,想出某些没人做过的领域尚有空间。
“经营管理签证”重要的是公司能否正常运营并创收,第二年公司亏损的话,续签问题或许不大,但若第三年仍在亏损,续签就很难了。
这些年来,小嶋目睹过华人在日创业失败的案例,其中多是因为没作好充分准备。曾有华人收购了一家亏损的日本工厂,以为只要投入就可以扭亏为盈,没想到投入之后情况依旧没能好转、无法盈利,不得已以失败告终。也有的是因为合作伙伴那边出了问题,无奈退场。
有的客户联系小嶋办理经营管理签证,小嶋审视之后劝其不要创业,不如先在这边找份工作安稳下来。也有个別想通过工作签证在日本发展,因学历等方面达不到要求,小嶋劝其改办经营管理签。

日本不难融入
日本社会和中国社会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小嶋说日本同样有“人情世故”,比如去市役所办事,若能找个区议员提前打好招呼,“那么,第二天其部门领导的脸色就不一样了!”当然,日后选举时议员也会需要你来帮忙拉票。
如今日本人并不保守,外国人想融入日本人的圈子其实不难。小嶋反倒觉得“中国人的圈子才是最难融入的!”
自中学时代,小嶋就对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后来就读中文专业,苦练中文发音,普通话比很多中国北方人还标准。在中国工作期间,小嶋交了很多中国朋友;然而,虽然付出很多努力,也一起吃过很多次饭,却仍很难真正进入中国人的圈子中,关健时候总是不被邀请。毕竟,中国的“圈子文化”太复杂,甚至每个地区、每个领域、每个集体的规则都不一样,即便中国人也很少能把“圈子”混得明白。
日本则截然不同,就中国人而言,在日本圈子里风生水起的大有人在。目前日本的展会上,展位有一半是中国的。此外,不少中国人拿到了日本厂商的中国区“独家代理”,以致其他经销商很难介入。小嶋说:“现在日本的展会上,想找一个没有中国人在做中介的公司是很难的!”
懂中文的日本人也不少,但“跨境电商”目前都是中国人在做,几乎没有日本公司介入。总的来讲,中国人比日本人更灵活;比如,处理废品时,日本人一般会老老实实花钱买处理券,怎么也想不到有些东西还能拿去卖钱。
据了解,早年来日本的老华侨基本不缺钱,儿女也大都非常出色,完全融入了日本社会。如今这批人正渐渐步入老年,很多在日本买了房,积累了大量财富。因为日本的继承法比较特殊,小嶋已开始考虑开设新业务,帮其作好遗产规划。
华企日益成熟
“现在是比以前好多了!”在小嶋看来,三十多年间营商环境是在不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守信誉的公司越来越多。反倒是日本的出口经济在不断走下坡路,很难想出什么样的日企适合去中国发展。曾经日本所善长的电器、汽车等,也统统不行了!而中国很多商品在日本却很好卖。
日本产品质量好,但造价是中国的两三倍。很多人的想法是,用一样的钱,宁可买廉价的,用坏了就换新。甚至,即便中国的化妆品,在日本也有很多人买,不少日本女孩子喜欢中国的古代装扮。
如今,讲规矩的中国人和中国公司也越来越多,基本都能保证质量、按时交货。然而,几十年前的中国企业,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少数“小小的”“同中国有关系的”“中国政府承认了的”日本公司在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这类日本会社被称为“友好商社”。小嶋自1988年参加工作,所在之处正是这类公司。
后来随着自由贸易的扩大,曾经那些所谓的“友好会社”不再具有优势。有资格和能力从事中日贸易的越来越多,竟争异常激烈。以日本服装行业为例,二十年来几乎未曾涨价。
于是,贸易公司纷纷寻求未被开发的领域,但此时日中贸易并不成熟,出过不少问题。
有中国公司从日本进口了一台自动切肉机,结果刚收到货就要退货,因为日本切肉机是专切冷冻肉,没想到中国这边的需求是要能切生肉。
出口方面,中国工厂也很难达到日本标准,达标得要和日本一样钱。有些工厂时而停电,无法定期完工。有的工厂称有发电机,但停电时又会有各种原因发不了电。哪怕是厂长也没有决定权,因为厂长是从外地调来的,不了解实情。还有的会按自身生产能力的三倍数量接单,而后挑高价单做起,拖延其他。更有甚者,货物堆在港口发不出,因为交货单掉到长江里了……
后来,华企日益成熟,很多在日华人也使中日之间彼此加深了解,这类事便越来越少见。小嶋感叹说:“现在每个工厂的质量都差不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