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招牌ビャンビャン麺背后的“明确化定位”与“标准化出餐”
【253 期/鲍三国】青山餃子房・西安ビャンビャン麺(龟有店)主打五款biangbiang面,即:油泼面,牛肉油泼面,マーボー面,麻辣牛肉汤面,以及鸡盐汤面。价格均在1千日元左右。
老板苏先生说不关心其他店如何定价,因为对自家biangbiang面的性价比有绝对的信心。据介绍,这五款面的区别在于浇头。面条的本身是一样的,都是从面粉开始做起,采用日本最好的“日清高筋面粉”,经严格配比调制而成。做法也十分纯粹,用到的只有水、面、油、盐。除此以外,再无其他。
目前,老板有三家分店,食客皆接连不断。其中,日本客人和中国客人约各占一半,以年轻群体为主。此前,有人提出想要加盟,但已被其拒绝。
“做一碗面其实不容易的!”老板十几岁时就开始做厨师,在国内辗转各地,几十年来学过南北各式菜系,手艺相当不错。但他最终选择做面,是出于两方面考虑:首先,是对店面所处区域的客人“定位”;其次,是因为做面相对更容易“标准化”出餐。
明确化定位
做餐饮必须要有“明确的定位”!老板举例说,比如办公区适合卖便当,居民区更适合做特色餐饮,等等。
青山餃子房・西安ビャンビャン麺(龟有店)位于居民区,总体而言老人比年轻人多,但店主苏先生的定位是做年轻人的生意。他觉得日本的年轻群体并不因循守旧,会喜欢通过TikTok关注各类美食,品尝新事物,尤其是从中国来的美食。后来,也恰恰如其所料,店里来的基本上是年轻人。
日本人和中国人去餐厅吃饭时,观念是很不一样的。苏先生说,中国人去一家餐厅吃饭,习惯上会问店里的特色菜是什么?专挑有特色的吃。然而,日本人基本不会这么问。他发现,尤其是老一辈日本人,似乎都不太愿意接受新鲜事物。
有意思的是,日式中餐厅,几乎每家店的味道都是统一的,总是酱油味或咸味之类,很少有特色菜。然而,很多日本人似乎就喜欢这样的口味,总也吃不够。另外,日本客人来吃饭时,调料台上的调料,每种都要放上一点,倾向于自己调理出自己喜欢的味道。
为此,该店的菜单上除特色菜外,后面专门有一页,放上了最常见、最多日本人点的几道“日式中华料理”,比如青椒肉丝、油淋鸡、回锅肉等,以专门迎合那些习惯了大众口味的日本人。
同一般餐馆一样,该店也会不停更换菜式,尝试出一些新品,淘汰掉销量不佳的旧菜式。不过,该店老板的巧妙之处在于,他会把新菜品图样贴到墙上,客人看了感兴趣,就会直接点餐。桌上的菜单,是不会变来变去的。
“做份菜单要一万日元,可不便宜!”老板笑称,虽然菜单不换,但墙上的挂布会不时更换,若新增菜品不好卖,有时几天就要换一下;如果卖得较好,就连续几个月也不用换。
标准化出餐
中餐之所以难做,是因为炒菜时的很多细节无法以标准化来衡量,而不仅仅是调料配比的问题。比如:要掌握火候,掌握颠勺力度,等等。一切都要凭厨师的个人经验和感觉。即便同一个厨师,也很难每次都能炒出同样的味道。甚至可以说,中餐厨师的每一次炒制,都是一次创作。
近年,日本的中餐厨师工资很高,饭店不容易雇人。加上现在大米和蔬菜的价格不断高涨,很多中华餐厅无法维持经营。
苏先生认为,近年经营不下去的一般是些夫妻店。因为客人少了赚不到钱,客人多了忙不过来,雇人成本又非常高。搞不好,经营者本人甚至都不如厨师赚得多。
其实,店主苏先生本人也是位非常优秀的厨师,经过几十年的历练,南北菜式都能炒出很好的味道。但他最终放弃炒菜,主营做面,就是因为做面的流程相对简单,容易做成标准化。他说,即便没有任何厨师基础的人,按照他所制定的流程,也能很快学会如何扯出合格的biangbiang面。因此,店里现在不招大厨,只招二厨。
“做一碗面其实不容易的!”老板的爱人说,为了研究如何做出一碗好面,如何简化制面流程,老板苏先生不断摸索,不断尝试,不断变更调配比例。有一段时间,他甚至连续吃了一个月的面……
餐饮行业有一种说法,即:“菜单越薄越好做!”如果菜单上的菜式过多,备菜就要备很多。但是,可能备了的菜客人很长时间也不点;或者,有时客人想点的却没有食材准备。相比之下,做面食比做炒菜的食材准备要少。
“面是不会吃够的,”老板说之所以主菜单不必更换,是因为他觉得面不仅不会吃够,还会越吃越上瘾,毕竟中国很多地方就是以面为主食。
此外,日本和中国在文化方面有共通之处。“biangbiang”字写法奇怪,本身自带吸引力,单凭这点,就更容易汇聚年轻人的目光。这也是老板选择主营biangbiang面的另一个原因。
地址:
青山餃子房・西安ビャンビャン麺 龟有店
東京都葛飾区亀有5-28-12 吉田第三ビル 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