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刀文化

日中商报 2022-07-30 18:15:58

最早成型的日本刀的形制,根据现代考古界的说法,是来自于平安时期的刀工天国,其作品为著名的太刀小乌丸。自此之后,经过镰仓时代、南北朝时代、室町时代、安土桃山时代、江户时代的发展,日本刀的形制逐渐成为了今人所见的样式,其中,刀身长度也在安土桃山时期和江户时期受到了规定。

 

根据战争形态和使用方式的发展和改变,日本刀的形制也逐渐发生了演变。其主要表现为京反的转移从茎反、腰反向切先推进。很多造型长大豪壮的平安、南北朝古刀也接受了磨上甚至大磨上的处理来缩短长度。在江户时期,日本刀的主要应用不再是战场功能而转变为剑术的具象化表现工具,因而江户时期的日本刀反也就相比起之前时代的的刀剑要弱很多。

 

日本刀的制作,从平安后期到镰仓时代,出现了大和传、备前传、山城国、相州传、美浓传等并称为“天下五传”的制刀流派,并且各地名匠辈出。尤其以备前国的长船町为盛。

 

image.png

 

日本古坟时代中期(456年-507年)已经出现铁制刀剑,当时的原料以炼铁为主。譬如崎玉县的稻荷山古坟和岛根县的造山古坟都有铁剑出土。从稻荷山古坟出土的“金错铭铁剑”制作于公元471年,是为纪念服侍雄略天皇的功绩而作,刀上刻有115个汉字。这个时代的刀剑多已銹蚀。

 

平安时代末期之前的刀剑被归类为上古刀,刀形有别于现在常见的日本刀,或为直刃,或带双锋。上古刀极为罕见,是重要的考古材料。

 

日本刀源自于中国传入的唐横刀,大陆与朝鲜引入横刀的钢铁锻造工艺是日本铁刀锻造工艺起源 [2]  ,同时代北海道阿依努人的蕨手刀属于日本原创,其发展历程:上古直刃横刀——蕨手刀(弥生时代末,古坟时代-平安时代初期)——毛拔形蕨手刀——毛拔形太刀——太刀——太刀,打刀,肋差,短刀。

 

78世纪以后的刀剑保存比较完整,有名的有四天王寺的丙子椒林剑七星剑,正仓院的金银钿庄唐大刀等,有人认为这些刀剑多为中国、朝鲜的舶来品。日本对于中国,古来印象最深乃唐朝,于是“唐人,唐草”等说法不一而足。到后来只要是海外舶来品,都被称为“唐xx”,但并非专指中国,对于朝鲜舶来品,也称为“唐”╳╳。

 

首先,正仓院的那把唐大刀,其刀来源于大陆,这是确定的,但是来自中国还是朝鲜不得而知,至今也无结论(当然,来自中国的可能性极大),而唐样大刀,是指日本依照舶来品风格打造的本土日本刀。那么这就很明确了,唐大刀非日本产物,唐样大刀是日本产品,在刀装上,两者差异很小,其中一点差异为唐样大刀有弧度的,而唐大刀则为典型直刃兵器。唐大刀不是日本刀,十有八九是中国刀。唐样大刀是野太刀,因刀装向唐大刀看齐,因此得名“唐样”,但是刀条并非直刃,也非模仿唐朝刀剑。这个时代,吴(中国东南部的总称)的刀被认为是最好(因为使用木炭等不含硫及其他不良物质的成分作为热源,中国皇朝统一之后,采用制式化装备,开始使用含有硫化物的煤炭,方便大量制造,故南宋以后士兵使用的制式化刀具明显不如日本武士用刀。特别制作的刀剑则未必,名刀在数量上也未必比日本名物少。惟名刀因传统多半随主人入葬,几乎不可能传世。),对此推古天皇曾作诗赞赏。同时外国的锻造工艺大量流入使得日本的锻造水准也大幅上升。

 

现在遗留下来的平安时代初期的刀剑数量相当稀少,其原料改为略经粗炼过的铣铁,外观则依旧保持棒形。学术于日本刀风格的变迁,以及日本是何时怎样创造出独特的弯刀等疑问,还未能充分说明。普遍认为,平安时代中期(10世纪左右)承平之乱和天庆之乱发生以后,直刀逐渐转变为弯刀。同时,制作工艺也由平造转为类似菱形的镐造刀。制作工艺的改进使日本刀更加坚固而且锋利。这一过渡期的典型的样式是刀身刀把为整块铁打制而成的“毛拔形大刀”以及带有锋两刃构造并有弯曲刀反的“小乌丸”型刀,毛拔形大刀以伊势神宫所藏传为藤原秀乡使用过的一把最为著名。

 

image.png

 

平安时代后期,尤其是武士势力最活跃的“前九年之役”和“后三年之役”时期,武士门第势力增大,由此日本刀有了大发展。如出产优质铁矿砂的伯耆国和备前国,还有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山城国,大和国等地,出现了不同流派的刀工,这个时候的日本刀主要被用于马上决战,所以多为太刀。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源赖光在大江山斩了“酒吞童子”的“童子切”(伯耆国的安纲制,日本国宝),和传说让狐狸帮忙打造过的“小狐丸”(山城国的三条宗近制,二战时被毁)。除了安纲以外,山城(今京都)的三条小冶宗近,古备前友成等,被认为是现存刻有制作者名字作品的最古的刀工。

 

平安时代太刀特征为:镐造,庵栋(いおりむね,Iorimune),小切先,京反,前窄后宽,刀形优美。

 

镰仓时代初期日本刀与平安时代末期相似,镰仓幕府的武家政治体制的确立,使刀剑界十分活跃。后鸟羽上皇甚至设置了御番锻冶,月月召刀工锻刀,积极的鼓励制刀。后鸟羽天皇本身也是一位实力不俗的刀工,他亲自制作的日本刀被称作“菊御锻” 。

 

镰仓时代中期,由于重视使用性的结果,刀幅宽,整体宽窄变化小。刀首部为猪首切先,风格为刚健坚硬为主。此时短刀制作开始繁荣。

 

镰仓时代末期,两次元军入侵以及原有政治体制的崩溃带来的社会大动乱,使得制刀业繁荣。这个时期的日本刀比镰仓中期风格更加豪放。继承和发扬了刀幅广,刀体宽窄变化小的特点,切先也更长了。短刀,刀,太刀都同样的出现比其他时期更长的特点。

 

锻造过程一般日本刀柄与刀刃的比例是1:4,刀柄双手持握,劈杀有力,其弯曲程度控制在“物打”(又称“物内”),即锋尖下16.7mm处,砍劈时此处力量最大,十分符合力学原理。刀背称“栋”或“脊”,用以抵挡攻击,有平、庵、三、丸四种。

 

日本刀在制法上集合了相当高的技术,传统武士刀按传统制刀工序制成,用玉钢集庖丁铁两种软硬不同材质搭配而成,由于淬火时材质不同,热涨冷缩导致刀身弯曲。总体来说需要经过刀工制刃、淬火、打磨之后,由刀工配白木柄鞘以保存刀刃待售之用,而刀柄、鞘、镡等刀装为另一行当,由专门的金工(锷工)装饰,且各有名师。日本历史上的刀工各有派系,还有的是幕府、大名的专属工匠。

 

 

炼钢

日本刀的材料钢,被称作和钢(わこう,Wakou)或玉钢(たまはがね,Tamahagane)。玉钢以日本传统土法炼成。这是一种低温炼钢法,炉温不超过1000℃。此法看似原始,但相比近代的高温炼钢法,能炼出品质纯良的好钢。不过高温炼出的钢材较软,易打造成形,而低温炼出的钢材较硬,较难打造,可以说制作日本刀是人力密集型的工事,是以血汗换取的品 质。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的流派,所用钢材成分多少会有差异。大体上玉钢所含成分如表所示。

 

玉钢成分表(二战时期:

 

98.12% - 95.22%

 

3.00% - 0.10%

 

1.54%

 

0.11%

 

0.05%

 

0.04%

 

0.02%

 

硅不定

 

其他 微量

 

日本刀的造形不论刀尖或整个刀身是以“圆”为基础造型,刀身之所以为弧形主要是钢材的搭配以及淬火所造成的。首先,刀工以碳素含量多而硬的刃金(はがね,Hagane)、皮鉄(かわがね,Kawagane),将碳素含量少而质软的心鉄(しんがね,Shingane)包裹起来,日语称做造込(つくりこみ,Tsukurikomi),这样的双重构造是日本刀的一大特点。外侧的刃金和皮鉄使得刀锋利而且有适当的硬度不至于弯折。此后的烧入阶段以碳素量和焼入的冷却速度控制刀尖和其他的部分的体积膨胀量的差,从而使刀尖产生强烈的压缩应力,使得刀更不易破损,并且形成弯刀的弧度。

 

 

素延

将刀的形状捶打延长成长条形,叫做素延(すのべ,sunobe),在这个阶段基本出现刀的雏形。这一步完成后,刀工会将最前端部分切掉,来制作刀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