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氏祠石狮子
武氏墓群石刻,是东汉时期武氏家族墓地上的一组石刻建筑艺术珍品,这里既有祠堂又有坟墓,所以最终得名“武氏墓群石刻”。它是中国汉代祠堂艺术最高成就的代表,俗称“武梁祠”。共有11位墓主人,其中有四位墓主人身居高官,地位显赫,分别是武梁、武开明、武班、武荣。武梁,官居从事(州刺史佐官);武开明,武梁的弟弟,官居吴郡府丞(太守佐官);武班,武开明的长子,官居敦煌长史(边郡太守佐官),他英年早逝,死于汉桓帝刘志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年仅25岁,是最早去世的墓主人;武荣,武班的弟弟,官居执金吾(yù)丞(掌管京师治安的佐官),他最后一位去世,卒于东汉灵帝刘宏建宁元年公元168年。
东汉时期,嘉祥隶属任城国亢父县。这时的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农业、纺织业发达。武氏兄弟、子侄数人,官至千石,势大财雄,是当时的豪强地主。东汉时期,后葬风气十分流行。他们以厚葬为孝。“厚葬为德,薄终为鄙”。有的人甚至倾家荡产,也要厚葬双亲,以示孝心。武氏墓群石刻正是这种风气的产物。武氏墓群石刻现尚存石阙、石狮各一对,汉画像石四十四块,汉碑两块及清代发掘的武氏祠记事碑10块。
武氏墓群石刻其研究价值涉及到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考古学、建筑学和美术史等诸多领域,一直是古今中外名人大家、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
蹲立在山东嘉祥武氏祠内的这对大型石狮,是我国最早有确切年代记载的石狮造型艺术珍品,堪称石狮雕刻的鼻祖。两狮相对立与阙前两侧,张口怒目、昂首顾盼,浑朴端庄、形态生动,神态威武的雄狮左足还抚摸着一只毛发卷曲的小狮,虽经历寒暑风雨,但狮身基本完整,主要骨架甚至毛皮刻线均清晰可见,为一千八百年前难得的文物。
它是一两千年前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狮子的原产地不在我国,汉武帝通西域后,狮子才传入我国。在我国古文献中称它为“狻猊(suān ní),《尔雅,释兽》”中说:“狻猊如虦(zhàn)猫,食虎豹”,狮子传入我国后,即深得我国人民的喜爱,因当时它仅是西域进来的贡品,数量极少,而且大多饲养于帝王的宫苑之中,老百姓是难以见到的。由于人们对能“食虎豹”的狮子充满了神秘感,所以把狮子作为石刻艺术题材,突出地表现其雄健、威武、凶猛的形象,使它成了墓地神道口守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