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马拉松大赛背后:中美竞技,日本坐不住了

日中商报 2025-04-25 08:17:13

【日中商报讯具身智能无疑是2025开年以来全球最火赛道。上周末,北京亦庄举办了全球首场机器人马拉松大赛,引发日本媒体高度关注。截至22日今天,消息仍在雅虎新闻平台头版。

图片

中国人形机器人跑马出圈,背后是大国之间核心产业的较量。作为曾经的老牌机器人大国,日本从中读出了什么?未来这片蓝海,是否还有日本的一席之地?

机器人跑马:“这不比世博好玩?”

本次人机共同跑半马引发日本电视台的报导兴趣,首先自然是因为它“好看”。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机器人跑完了、跑赢了,振奋人心;跑不完、跑不动、摔倒了,至少也很好玩。这一点,各国观众情感互通。

图片

▲天工队机器人选手“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获得冠军。中新社

就现行技术而言,让人形机器人跑起来已经不可多见,何况一跑就是21公里。本次参赛的有20名左右机器人,其中4名在规定时间的4小时内跑完全程。摘得冠军的“天宫”用时2小时40分钟,中途无更换,速度约为每小时10公里。日媒介绍称,这已经基本相当于半马赛事中,业余人类选手的速度。

冠军之外,媒体记录下来的其他“选手风采”同样吸睛:“幻幻”是一位冷酷美女,剪着赛博朋克电影中女特工常见的娃娃头,但行动过于费劲,淘汰。高大的“神农”起步速度惊人,但第一个方向失控撞上围栏,淘汰。身材矮小的红衣“小夏”被陪跑员又哄又劝半小时,依旧不肯迈出第一步,淘汰……

图片
图片
▲上图:机器人“幻幻”难以行动。新华社
   下图:机器人“小夏”站在起跑线不肯出发。央视新闻

日本最出圈的是本届最矮选手——身高仅到人类大腿的“0306小巨人”,方头方脑的样子有些神似老牌视频网站niconico的LOGO小电视。朝日电视台是懂截图的,把它朝群众挥手致意的样子设为视频封面,引发上千点赞。日本网友甚至留言说:“这不比世博好玩?”“0306小巨人”同样没能跑完全程,但谁在意呢,萌就完了!

图片

机器人市场,这些特点引关注

除了个性十足的外形,日媒还关注中国机器人背后的故事。日本广播协会NHK一篇对本次马拉松的报道,从近几个月中深圳活跃的机器人产业竞赛入手,着重分析了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几大特征。

首先是生产端的低成本和市场端的高性价比。截至目前,日本市场对双足行走智能人形机器人的市场价格定位依旧在约合150万至200万元人民币起,而近几个月,深圳的家务机器人“越疆Dobot”报价已经压到了19.9万元,而随春晚爆红的杭州“宇树”更是低至10万元起。

图片
▲日媒对中国各类初创企业报导活跃。截图自科技网刊

根据《日本经济新闻》,美国银行全球研究部估算,如果特斯拉的第二代擎天柱机器人所需主要部件全部从中国以外采购,其售价将在5万至6万美元之间。而如果大多数硬件由中国制造,到2025年底,价格有望降至3.5万美元,到2030年甚至可能降至1.7万美元。无论是曾经的生活小商品还是如今的科技前沿领域,中国制造的价格总能第一时间“卷”到超乎全世界想象。

其次是关注这类机器人搭载的AI软件的自主研发热潮。例如上海厂家“智元”,专门为机器人搭建了数据采集工厂,模拟家庭、零售、服务等5大场景,日均采集数万条数据用于训练机器人劳作。中国企业这种独特的想象力和高度的行动力强烈吸引着日本媒体的兴趣。

图片
▲上海智元(agibot)官网日语页面。截图自jp.agibot.com

这背后,也有对中国初创企业和整个初创生态的关注。就日本机器人研发的漫长历史而言,中国几乎所有出圈的机器人企业都是“初创”,资历长的不过十余年,短的至多2、3年,业内还有不少女科研人员。例如本次出战机器人半马的北京“灵宝”,设立仅一年半,但技术成长引人瞩目,企业CEO张淼还出现在了NHK的采访画面中。

机器人深层,美中科技竞争白热化

就中国为何举全国之力发展人型机器人的问题,日本的理解其实非常正统。

一方面,这类行业将对就业市场等整体经济活力有极大动;另一方面,这种技术也有助于缓解高龄少子化等人口结构变化。丸红中国有限公司经济研究负责人铃木贵元介绍称:中国制造占全球制造产值的3成,但工人数量正在减少。人们期待人型机器人在未来成为缓解劳动力短缺的重要手段,这关乎中国国内的社会的服务,乃至全球供应链的稳定运作。

在此之上, 最关键的在于美中新一轮贸易摩擦之下的国际竞争力比拼。有专家指出,人形机器人在制造阶段的零部件约有70%与电动汽车的零件相通。加之马斯克等美国行业领军人物加入机器人赛道,比亚迪、广汽集团等中国电动汽车龙头企业也纷纷通过投资或内部研发,开始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

特斯拉擎天柱二代来了!人形机器人哪家强?
▲美国特斯拉研发“擎天柱”第二代。图自特斯拉官网

美国在AI芯片和软件方面仍居领先地位,而中国的优势在于强大的AI算法研发能力,以及高质量、低成本的零部件供应链。目前,中国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不被核心技术“卡脖子”。

根据《日本经济新闻》,此前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形机器人企业都高度依赖英伟达的GPU。为应对芯片出口管制,中国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寻求国内供应商。例如,优必选就在就GPU供应问题,与通信设备巨头华为和北京AI芯片企业地平线展开磋商。

大国竞技,日本是旁观还是参与

根据中国机器人网,去年度,人形机器人成为行业融资的主力,几乎占据了大型融资项目的一半,每笔投资金额约为1亿元人民币。数据还显示,截至2024年6月,中国机器人企业数量已占全球37%,约1倍多于美国的19%。

知名资产管理公司C Capital开发负责人约瑟夫·李认为:在机器人领域,美国在研发方面依然领先,但考虑到中国的规模优势与政策推动,这种差距有望在2030年前被缩小。

图片

作为老牌机器人大国,日本在如今的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当微妙的境地。一方面,日本在自动焊接、机械臂等传统工业机器人领域依旧可谓国际领先。在如今的2025大阪世博会中,川崎重工的载人机器狗是一个相当吸睛的展项。此外,硬件制造领域,日本在传感器、电机等底层硬件方面也有着深厚的积累。

另一方面,在如今以AI为核心驱动的新一代机器人初创生态领域,日本未能占据主导地位,甚至存在感十分低下,这也是事实。

与美中两国相比,日本如今在AI算法和大语言模型等领域的软实力比较薄弱;商业市场对“高风险高回报”类领域的投资动力也相对不足。虽然有日本政府在背后大力推动,出台各种初创优惠政策,但行业内部始终没有形成这种火热的气氛。软银等巨头企业这两年大力投资相关领域,但资金更多流向了OpenAI等美国成熟企业。

全球经济受芯片短缺之苦哪个产业受影响最严重? | 科技| 半岛电视台

在业内人士看来,日本的机器人研发已经很难走美中两国“大力出奇迹”式的道路,这种体量原本也不适合日本。不过,依旧有可能找到一些四两拨千斤的突破口。

供职于毕马威咨询的佐藤基右指出,日本或许没有必要随大流去“卷”人形机器人,也不需要“从零发明”新技术,而是可以尝试将传统硬件技术与现有AI系统结合,形成新的产品思路。在医疗康复、老龄社会服务等垂直场景,日本依旧有可能培育出独具特色的机器人应用市场。

来源:东方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