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文媒体高原行:迪庆采风,看见团结、传承与和谐的壮美画卷
【日中商报讯】 6月14日,由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策划的“海外华文媒体‘高原行’迪庆采风活动”圆满落下帷幕。来自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的华文媒体代表与中央媒体记者,在为期数日的行程中,深入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腹地,从西南联大旧址的历史回响,到独克宗古城的岁月斑驳;从松赞林寺、塔巴林寺的梵音缭绕,到普达措国家公园、虎跳峡镇的壮丽奇观,一路沉浸式体验中国非遗文化的魅力,全方位领略迪庆州独特的文化风采与发展成就。此次采风,不仅是一次视觉与文化的盛宴,也是中国统促会长期坚持的一项品牌活动,让海外华媒人深刻感知迪庆在民族团结、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与和谐发展道路上取得的丰硕成果,同时也旨在通过海外华文媒体的国际视角,向世界展现今日的迪庆和真实的中国。
教育筑基:点亮民族未来的希望之光
采风团在探访香格里拉市建塘镇金龙社区时,年轻的党总支书记汪源关于“七个金龙”(古老、奋进、美好、文明、和谐、团结、祥和)的生动介绍,勾勒出一个现代化新型社区的蓝图。
党总支书记汪源在对采风团做讲解
其中,社区对教育事业的倾力投入,成为“美好金龙”最亮眼的注脚。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现代化的多媒体电子教学设备点亮课堂,更引人注目的是其推行的“双语教育”(藏语/汉语)模式。
“我们的学校是这里最好的建筑。”云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秘书长夏永红的这句话,在金龙社区得到了最直观的印证。这不仅仅是对硬件设施的肯定,更是对当地“教育优先”发展理念的深刻认同。双语教育的实施,在有效保障了藏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同时,也保护和传承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化,体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权利和发展权利的尊重。这种模式,正是中国民族教育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保护文化多样性”并重发展的一个缩影。海外媒体代表们看到,在高原之上,优质的教育资源正成为照亮孩子们未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民族地区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石。
藏传佛教:古老智慧融入现代和谐
迪庆是藏传佛教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松赞林寺(噶丹·松赞林寺)和塔巴林寺(即东竹林寺)作为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和文化地标,是此次采风的重要一站。
松赞林寺
海外华媒代表们不仅被寺庙恢弘的建筑、精美的壁画和庄严的宗教氛围所震撼,更通过与僧人的交流,深入了解到藏传佛教在迪庆社会和谐稳定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
在参访中,记者们感受到,这些古老的寺庙不仅是信仰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传承地和社区精神纽带。
寺庙在弘扬佛法、传播慈悲利他精神的同时,积极引导信教群众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将佛教教义中关于和平、和谐、护生、环保的理念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相融合。当地政府依法保障宗教信仰自由,尊重和保护藏传佛教文化,同时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寺庙的规范管理、僧侣的潜心修行以及信众的有序活动,共同构成了迪庆宗教领域和谐稳定的图景,展现了古老宗教智慧在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丰富中华文化宝库方面的积极作用。
人与自然:谱写和谐共生的绿色诗篇
迪庆拥有令人惊叹的自然禀赋,普达措国家公园的原始森林、高山湖泊和草甸,以及虎跳峡的奔腾咆哮,无不彰显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采风团成员们在普达措的栈道上漫步,在虎跳峡的观景台驻足,亲身体验了这片“人间仙境”的纯净与壮美。
更令海外媒体人印象深刻的是迪庆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寻求的平衡之道。
普达措国家公园作为中国首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其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科学的生态监测体系以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
当地社区参与生态管护、发展生态旅游,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赢。在虎跳峡镇等地,记者们也了解到当地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开发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脆弱生态环境的扰动,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迪庆州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深植根于发展实践中,致力于守护好这片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人与自然在这里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
此次“海外华文媒体‘高原行’迪庆采风活动”,为世界各地的华文媒体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中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窗口。迪庆的实践证明: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保障权利、共同发展是实现民族地区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保护与发展并非对立,和谐共生才能创造永恒价值。这颗闪耀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明珠,以其独特的魅力与成功的探索,向世界讲述着中国故事中关于团结、传承与和谐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