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之子”——胡金定
【174期/日中商报编辑长弓也直】今年三月,胡金定被聘为中国中央戏剧学院客座教授,当时他人还在中央戏剧学院北京昌平校区,与青年学生进行交流,做一场名为《中国京剧与日本歌舞伎》的演讲。我通过微信向他表达了祝贺,并索要了演讲报告。胡金定是旅日知名学者,著作等身,涉猎广泛,研究领域从语言文化到陶瓷历史横跨多个学科,学术成果斐然。除中央戏剧学院胡金定同时还是国内六所大学客座教授,去年冬天在福州西湖宾馆举办的“八闽之子”20周年庆典上,他与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电影导演陈凯歌等20位福建籍杰出人物,共同被授予“特别荣耀八闽之子”称号,表彰他们是福建精神“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实际缔造者和践行者。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有了采访胡金定的想法,无奈胡金定一直忙于工作,国内国外不停奔波很少有闲下来时候,再加上他居住在大阪,我生活在东京,这不远不近的距离也制造了不小障碍,让我们屡屡擦肩而过。好在好饭不怕晚,有礼不怕迟,侨居海外几十年我始终对福建人满怀敬意,相信有缘人终会相逢,于是有了今天这篇迟到的报道。
一
福建自古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不知诞生了多少陆海潘江的风流人物。
1956年,胡金定出生在福建漳州市长泰县枋洋镇科山村竹塔自然村,这是一个隐藏在深山里连谷歌地图都无法查到的小山村,不足20户人家,胡家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由于胡金定出生在于猴年猴月猴日,按当地迷信说法为正时生人,长大后会当小偷,他又是家中第一个男孩,父母便给他取个“金”字认为有了金就不会当小偷,后来还不放心又在“金”后面加一个“定”字,才觉得万无一失,今后不会因为没钱当小偷。
从胡金定名字上我们不难感受到福建淳朴的民风和父母对他的良好愿望。胡金定也不孚众望,从小便品学兼优展现出过人的学习天赋。竹塔自然村没有学校,胡金定每天上学要去一个叫洲里的地方,来回走十几华里山路,刮风下雨,山路崎岖,胡金定一点儿不觉得累,反而从中感悟出天地自然的神奇变化,更增强了他探索知识的欲望。有时爷爷也会送他上学,路上给他讲状元林震的故事,林震是漳州历史上唯一考中状元的人,他少年家贫生性勤俭,白天砍柴晚上读书,明宣德五年以县学生身份去北京参加科举考试金榜题名,与榜眼李贞、探花谢琏并称“漳南三俊”传为佳话。跟在爷爷身后从未走出过大山的胡金定,小小年龄便暗下决心,长大一定要成为像林震那样考取功名的人。但人生的路和脚下的山路一样,又怎会没有曲折一帆风顺。
二
196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打乱了胡金定的规划,当时寄宿在长泰第三中学读书的他,每周回一次家,不得不重新思考人生,个体在时代洪流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沧海一粟。17岁高中毕业的胡金定,只能接受命运安排回到竹塔当了回乡知青。对此胡金定早有心理准备,并没感到失落,农村本来就是他生长的地方,他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任劳任怨,一边从事农业劳动一边学习专业知识,一分一秒也不愿浪费,被大队委以重任安排到科技站工作。
在家乡务农期间,胡金定突然对外语产生浓厚兴趣,他意识到学习外语的重要性。1975年夏天在乡亲们推荐下,经过严格考试,胡金定被厦门大学外文系录取,主修日语专业。成功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经过三年紧张刻苦的学习,胡金定以优异成绩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1982年他又考入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为培养中国高校日语教师在北京设立的“大平班”,日语水平进一步精进。1985年胡金定获得旨在培养全球高端人才的世界银行奖学金项目,远赴日本留学研究中日比较文学,先后获得国立大阪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和国立神户大学博士学位。
胡金定对中日两国文学都有相当深的造诣,求学期间,他阅读了大量日本文学作品。胡金定对日本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连很多日本专家学者都自愧不如。他的研究涵盖了中日语言学、比较文学、比较文化学等领域,论文资料详实,脉络清晰,客观公允又不落窠臼,每一句话都稽古揆今有据可考,在吸收前人的基础上以全新的视角科学的方法深入剖析了中日两国文化语言的差异与联系,为中日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提供了理论支持,把中日比较文学研究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在日本最初9年,胡金定一次也没有回国,全部精力都用在钻研学问上,一天天的乡愁化作累累学术成果,他目不窥园的治学精神感动了所有人,也让我想起胡金定的另外一位福建老乡陈景润,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三
1997年,胡金定破例被日本甲南大学聘为终身教授,肯定他在学术上的突出贡献。按日本的大学规定,任准教授期满八年才有资格被推选审查是否符合晋升教授,胡金定却把这一时间缩短为三年,打破常规。终身教授更是凤毛麟角,日本全国才只有四五十位,足见胡金定所取得成就的卓越非凡。
功成名就的胡金定没有忘记家乡,遵照父亲遗嘱他捐资10万元人民币成立“枋洋镇胡金定教育基金会”,后又追加30万元,资助枋洋籍学子上大学。曾经有人建议胡金定只设奖学金不设助学金,他却坚持即设奖学金也设助学金,而且要以助学金为主。他认为山里孩子智商并不比城市孩子差,他们之所以上不了大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境贫寒,没钱支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因此只设奖学金将使教育基金作用大打折扣,背离让更多人受益的初衷。
2007年,胡金定再次捐资200万元人民币,把基金会更名为“福建省胡金定教育基金会”,资助范围从长泰县扩大为福建全省。截止2012年教育基金会成立15周年,已有285位学生受助,众多学子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其中12人获得博士学位,改变了个人的人生命运。
胡金定的公益事业并未有到此结束,他不断用实际行动回报家乡的鞠育恩情。儿时村口几根木头搭架的独木桥,被他改造成坚固的水泥桥。通往县城泥泞的乡村小道常年影响村民出行,胡金定铺建了一条全长5公里宽5米的标准公路,彻底改变了竹塔自然村交通落后的局面。他捐资100万元在家乡兴建一座“胡金定教育基金会”大楼,占地面积2亩多,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作为教育基金会日常运作场所。此外,他还赞助漳州师范学院出版社学术论文集,每年资助漳州作家协会颁发文学奖,向县中青年干部读书社捐赠图书。为尽早实现长泰县两个文明建设目标,胡金定多次向有关单位赠送摄像机和电脑等贵重物品。三十年间,“胡金定教育基金会”从最初的1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为家乡建设出资出力胡金定从没犹豫过,也成了他坚定不移的人生信条。
对于人生胡金定向来有自己的看法,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写道:“我把人生分成三个时期:成长学习时期。工作创造时期。奉献服务时期。人生出来什么也没带,死了任何东西也带不走。因此,人生重要的意义是能否给后人留下多少有益的东西。有益的东西不一定是金钱,而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