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愿日本杨梅能慰华人乡愁

日中商报 2025-07-07 14:37:12
image.png


【415期/莫邦富】黄昏时分,忙碌完一天的工作,拖着疲累的大腿,我匆匆往东京家里赶去。我家大楼前面是一个公园,公园里居然栽种着不少杨梅树。每年一到梅雨时分,树底下会散落一大片熟透的杨梅,果粒很小,很难激发起摘取品尝的食欲。可是,果粒尽管不饱满,那色泽却是妥妥的杨梅色,思乡之情即刻被点燃。


图片

下掉了紫色的


六月的江南,若有颜色,那一定是深紫和莹红交织的杨梅色。它藏在枝叶深处,藏在初夏的风声里,如今还深藏在海外游子的心头。那难以诉尽的乡愁之中,我只能带着满腔的不甘,在东京塔楼底下的公园里望梅止渴,被乡愁苦苦煎熬着。


水网交织的江南自古有“鱼米之乡”之誉。而在这鱼米丰美之外,杨梅也是这片土地特有的馈赠。浙江台州、仙居、余姚、鄞州等地,皆有“梅乡”之称。梅子成熟之际,沿路小贩挑着担子,吆喝着“刚摘下的新鲜杨梅”,这情景常常是夏日江南最生动的一幅画卷。苏东坡曾有“谪仙何处在?杨梅照眼新”之句,虽不专咏杨梅,但读来却仿佛能感到夏日清凉、林中杨梅的诱人风姿。


杨梅之味,酸甜平衡、汁水充盈,是一种直接刺中味蕾又能迅速唤起记忆的果实。日本把杨梅称为“山桃(ヤマモモ)”。初见“山桃”这两个汉字时,我很有抵触。因为那熟悉的酸甜味,是无法从这汉字组合中传达出来的。


对于中国人,尤其是生活在南方的人来说,只要看到或听到“杨梅”这个词,口水就会在嘴里泛滥开来,大脑会自动对那股酸爽甘甜的滋味做出反应。在江南,杨梅不仅是果实,更是一种集体记忆。三毛在《送你一匹马》中所收录的《万水千山走遍》一文里写道:“有些味道,像梦里回不去的故乡,尝一口,眼泪就掉下来。”对于我们这一代远离故乡的华侨来说,杨梅,就是这样一种味道。


image.png

余姚杨梅


定居日本40年,6月的街市中却寻不到杨梅。在东京、大阪、名古屋的大百货商店里、高端果物店里,我见过山竹、释迦、榴莲等南国的水果,唯独没有买到过杨梅。


15年前的2010年,我在时事通信社发行的《时事速报》的连载专栏中写道“杨梅点缀的傍晚风景,是迎接初夏的江南风物诗”,并吐露了在日本很少能吃到杨梅的遗憾。


后来有一天,我收到了日本航空高知支店五十岚武支店长寄来的包裹,打开一看居然是新鲜的杨梅。原来他在自媒体上看到了我对杨梅的那股乡愁,便好心地寄来了高知产杨梅。


当时恰值中日关系紧张之际,这份杨梅包裹让我感受到了一种鞭策与鼓励,反映了有良知的日本人希望我继续为改善日中关系、推动观光事业发展而努力的心情。后来这段往事被我写进了2012713日刊发的《时事速报》的连载专栏《莫邦富的『以心传心』讲座》。


我也由此知道了日本高知县、和歌山县等地少数山村也有把杨梅当水果来培植的。不过产量极少,多为观赏或自产自食,鲜少流通于市场,以致许多日本人都不知道杨梅的滋味。


因为有了以上的经历,后来我带了好多旅日新华侨去高知县探究从没被污染过的河流--四万十川,去曾经被污染过后来经过多年环保努力又重夺“第一清流”美誉的仁淀川寻找秘境。


image.png

家里阳台早餐,装点着高知寄来的


旅行中我告诉当地政府“食材+海外游客”模式也可以推动地方振兴经济,提升当地知名度的。我告诉他们,在中国民间习惯将杨梅泡入烧酒,自制药酒,一旦腹泻等肠胃不适时,喝上一点就会有所缓解。而清澈的四万十川和仁淀川里栖息的“津蟹(つがに)”和上海大闸蟹相同,这都是吸引中国尤其是江南一带中国游客来旅游的最好的宣传材料。


对于高知县来说,杨梅和津蟹是稀松平常的水果和河鲜,四万十市的中平正宏市长及四万十川观光开发株式会社的植田英久社长等被我这番大胆的论述燃起了强烈的希望。当地的媒体对此还做了专门报道。


毕竟,高知县是将山桃即杨梅作为县花的地方,山桃的这种神奇吸引力,哪有不用之理呢?高知县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也被杨梅和螃蟹对中国的号召力所震撼,纷纷表示:“从明年开始,我们要更大力度地推广高知的杨梅和我们的‘上海大闸蟹’!”